新闻动态
2025-04-12 09:52 点击次数:192
2025年3月末,常州百瑞吉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(874637)的北交所上市进程突生变故——因申报材料中2024年中报财务数据过期,其IPO审核被正式中止。这家刚在新三板挂牌仅两月便火速冲刺北交所的企业,从保荐机构中金公司保驾护航的“明星项目”,沦为监管规则下的“典型案例”,其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个体企业的合规瑕疵,更撕开了生物医药企业IPO进程中暗藏的信披隐患与规则敬畏缺失的深层问题。
急功近利的“闯关”轨迹:从辅导验收到期末“掉链子”
回溯百瑞吉的上市路径,其“快进式”操作本就疑点重重。2024年12月26日刚获北交所受理,此前12月18日才完成江苏证监局辅导验收,堪称“踩线申报”。按照规则,申报财务数据有效期为6个月,以2024年6月30日为基准日,理论上最晚需在2025年1月31日前更新年报数据。但直到3月31日中止前,企业始终未提交2024年年报,反而在2月19日、3月11日两次申请延期回复问询,累计拖延40个工作日。
这种“卡着节点申报、拖着时间应答”的策略,与辅导验收时“财务完备”的官方表述形成强烈反差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百瑞吉2024年11月22日才登陆新三板基础层,12月即启动北交所申报,创下“挂牌到申报仅33天”的罕见纪录。如此急切的转板节奏,被市场质疑为“借道新三板快速闯关”,却在最基础的财务数据更新环节马失前蹄,暴露了合规准备的严重脱节。
两大悬疑待解:业绩“变脸”还是问题“补丁”?
监管层的中止决定,实质是对企业信披能力的直接警示。业内分析指出,百瑞吉面临两种核心质疑:其一,业绩真实性存疑。2024年下半年是否出现营收滑坡或利润骤降?若2024年年报显示关键指标恶化,将直接动摇“持续盈利能力”这一生物医药企业上市的核心门槛。尤其是在创新药研发烧钱、医疗器械集采压力增大的行业背景下,短期业绩波动可能引发对其商业模式的根本质疑。
其二,监管问询“卡壳”。北交所首轮问询聚焦关联交易合理性、研发投入真实性等核心问题,而企业选择两次延期回复,被视作对敏感问题的回避。例如,其是否存在通过关联方进行业绩“修饰”、研发费用资本化比例过高等行业常见问题?延期期间是否在紧急补充材料甚至调整数据?这些问号在财务过期的表象下愈发醒目。
保荐机构中金公司的“消极应对”同样耐人寻味。作为头部券商,对企业延期回复未予公开说明,反而放任财务数据超期导致中止,被质疑未能履行“看门人”职责。这种“佛系保荐”不仅损害自身声誉,更凸显部分中介机构在IPO热潮中的合规底线松动。
行业警示:当“技术叙事”遭遇“规则硬杠”
百瑞吉事件绝非个案,而是2025年北交所强化生物医药审核的缩影。开年以来,某基因检测企业因研发费用资本化率异常被要求重审,某医疗器械商因销售数据“货票不符”遭现场检查,监管“显微镜”正精准扫描行业泡沫。数据显示,2024年以来北交所生物医药IPO通过率降至62%,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,“重技术、严信披、强合规”成为新审核周期的关键词。
事件更深层的矛盾,在于生物医药行业特性与资本市场规则的碰撞。新药研发动辄5-10年周期,临床数据、审批进度充满不确定性,而IPO审核要求财务数据季度更新、问询回复限时完成,这种“工业化节奏”与“科创慢周期”的冲突,导致部分企业陷入“要么赶工闯关、要么延期生变”的两难。但规则面前无例外——北交所明确,财务报告超期属于“中止审核”的法定情形,且历史数据显示,超60%此类企业最终因无法及时补正而终止上市。
信披时效即诚信底线:资本市场容不得“踩钢丝”
百瑞吉的遭遇,本质是一场“规则敬畏度”的压力测试。当企业连6个月财务数据更新的基本信披义务都无法履行,其披露的核心技术、研发管线等“硬科技”故事又谈何可信度?北交所的中止决定,看似是技术性处理,实则释放强烈信号:资本市场不接受“带病闯关”,更不容许以“行业特殊”为由挑战规则底线。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
Powered by 亚博全站行业标杆10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